您的位置:首页>培训动态 >学习延安>延安精神

一次改变和决定中国命运的远征

来源:延安红色教育培训 发布时间:2019/11/6 23:33:38

今年十月,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八十年来,参加过长征的一代人大都已经作古,但长征所创造的奇迹,长征所留下的影响,特别是长征所锤炼和彰显出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却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丰碑上,也将永远地铭记在一切进步人类的心目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象征。在纪念这场改变和决定中国命运的远征八十周年的今天,我最想表达的心情和感情就是八个字:感悟长征,感谢长征。请允许我从六个侧面展开:

一、一个方针——北上抗日,赢得了全民族对工农红军的同情和支持。北上抗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我没有考证。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的情况下,于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仓促转移并开始的。此前的七月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央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发表过宣言。随后,红七军团即奉命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从江西瑞金出发向闽、浙、赣地区进军,并在几经曲折后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共同组成新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当时,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激战正酣,先遣队的当务之急好象还不是抗日,而是通过外线作战分散蒋介石的兵力,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纵观长征的全过程,对北上抗日方针坚持得最好、执行得最坚决的,还是伟人毛泽东。没有毛泽东的执着和坚持,就没有北上抗日方针的彻底贯彻,也就没有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北上抗日是长征胜利的旗帜,毛泽东则是这面旗帜的灵魂。各路红军会师陕北以后,国民党方面也在反思。三十多年前我在西安上军校,一位党史教员讲过一个故事,说国民党方面也有人写了一本书,并且总结了三条。其中第一条就说:红军明明被国军打败了,逃跑了,但它就不说自己是逃跑,反而到处宣传说要北上抗日,这就不但引起了老百姓的同情,而且让老百姓觉得打红军的人才不是东西。你看,使用的语言不同,说明的问题却一样。北上抗日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凝聚了党心,鼓舞了军心,赢得了民心,增强了信心,使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变退却为进军,变转移为转折,变失利为胜利。美国友人斯诺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说过:“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二、一次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央红军长征初期,曾经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因左倾错误领导指挥上的一再失误,广西湘江一战,兵力损失过半。一九三五年一月到达贵州遵义时,八万人只剩下三万人。怀疑和不满增长了,部队的行动越来越困难。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党中央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于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实现了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什么毛泽东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成为党和红军事实上的领袖呢?我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经过斗争考验和实践检验,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才能已经得到党内多数同志的公认。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只有他具有敢做、敢为、敢当的政治领袖气质,有理、有利、有节的政治斗争艺术,远见、远虑、远谋的政治掌舵能力。有人说:毛泽东能成为领袖,是自己做了工作。但是那个时候,一不涨工资,二不给房子,三不配轿车;部队焦头烂额,四周险象环生,战事胜败难料,前途生死未卜。毛泽东敢于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这不正是他的伟大和担当吗?有人说:没有别人支持,毛泽东也当不上领袖。但是那个时候,仗打不下去了,兵带不下去了,路走不下去了,大家把毛泽东请出来、推上去,是照顾关系和面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经验和事实证明,只有毛泽东才有那样的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你要说别人都是精英的话,毛泽东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你要说群众才是英雄的话,毛泽东则肯定是英雄中的英雄!换句话说,如果当时有人真的比毛泽东还厉害,但就是不站出来,反而让别人往上冲,这还象话吗?这本身就不够格。还有人说:当时毛泽东并未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但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大敌当前,大战在即,只清算军事路线,不清算政治路线;只要把我毛泽东请进来,并不把别人都赶下去;只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在乎名分上的安排。这就团结了多数,稳住了多数,最终也教育和转变了多数,真正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有让。当时,黄克诚同志就觉得“很不满足”,他说:“经过了半年多实践,……特别到了同张国焘作斗争的时候,我才更加认识到毛主席这个决策的无比正确。”历史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来没有担任过党的主要领导职务,但却是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事实上的核心。谁曰不然?

三、一篇杰作——四渡赤水,甩掉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这个战役,发生在一九三五年一至五月,地点在长江南岸,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区。整个战役歼敌四个师、两个旅、另十个团,俘敌三千六百多人。这个战役说起来很复杂,也很精彩。我理了一下,大体上是这样的:一渡赤水,避敌锋芒,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乘敌空虚,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二渡赤水战果最好: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八个团,打垮中央军两个师,总计歼敌一万,俘敌三千,缴获步枪两千余支,子弹十万余发,是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三渡赤水,造成假象,引敌北上,并不过江;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调出滇军,直扑金沙。而在渡过金沙江以后,红军就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蒋介石一百五十个团、总计四十万大军统统甩在身后。从此以后,蒋介石的中央军好长时间就再也没有真正摸过红军的边,只能靠一些地方实力派继续围堵红军。雪山红军能爬,蒋军能爬吗?草地红军能过,蒋军能过吗?少数民族地区红军敢去,蒋军敢去吗?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也是我军战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毛泽东利用矛盾,避实击虚;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专拣敌人的弱处打;或者从天而降,或者飘忽而去;进退攻守,挥洒自如。最终以三万之众的弱势,战胜了四十万众的强敌,从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直到建国以后,毛泽东仍然把四渡赤水看成是“平生得意之笔 ”。而蒋介石呢,他当时就哀叹赤水之战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并对部下破口大骂。两相对比,高下分明,优劣自见。肖华同志写的《长征组歌》里面,有一段的歌词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唱的就是这段历史。据说周总理活着的时候,最爱听的就是这一段儿,可见印象和感情之深。

四、一次出走——单独北上,摆脱了张国焘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加害。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并巧渡金沙江以后,又连续取得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的重大胜利,并于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二日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八万多人胜利会师。会师后,两个方面军又连续翻越了四座大雪山,到达了毛儿盖。在毛儿盖,党中央决定会师后的红军兵分两路,共同北上: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组成,由徐向前任前敌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组成,由朱德总司令、张国焘总政委和刘伯承总参谋长率领。两支红军主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妄想强迫党中央按他的路线走,不是继续北上,而是调头南下,并想加害率领右路军一起行动的中央领导毛泽东、张闻天和周恩来等同志。九月九日,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毛泽东不说破,不声张,不引发紧张空气,不激化对立情绪,而是以“打粮”为名,率领右路军中的一、三军团深夜出走,单独北上。既摆脱了张国焘的加害,又避免了骨肉相残,并为最终争取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继续北上,留出了足够的余地和空间。这场斗争,惊心动魄,一发千钧,被毛泽东称为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斗争的实践和结果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没有毛泽东的果断出走,就没有红一方面军的先行到达陕北,也就没有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后来在陕北同红一方面军的会师。毛泽东的英勇——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毛泽东的机智——冷静处理,留有余地;毛泽东的顽强——北上方针不变,我先走给你看;毛泽东的大度——继续团结争取,敦促你也北上,在斗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得游刃有余。可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危急关头,更见证伟人风采!后来经过党中央的坚决斗争,红四方面军在同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会师并于七月二日在四川甘孜地区举行会师大会以后,才重新开始北上。到达陕北时,红四方面军因几经折腾,损失惨重。

五、一次战役——直罗镇战役,奠定了党和红军在大西北扎根的基础。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以后,突破腊子口,直抵哈达铺,在通谓地区粉碎了蒋介石二十万大军的围堵,又翻越六盘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到达吴起镇,并在十一月二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当时,蒋介石正组织兵力,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内,对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一起,亲自指挥一、三军团和十五军团,在直罗镇一带一举歼灭来犯的东北军一○九师,活捉敌师长,俘敌三千多。随后又在黑水寺一带歼灭了敌一○六师一个团,从而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事实的对比是这样的鲜明:张学良就地作战,以逸待劳,战而不胜;毛泽东新来乍到,疲劳应敌,一战而定。这一仗,打出了军威,站稳了脚根,赢得了理解,形成了默契。此后张学良的东北军明与红军对峙,暗与红军联欢。张学良还秘密访问延安,同周恩来谈判并达成私下协议,建立了彼此的谅解和友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统一战线政策,首先争取了东北军的合作。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造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这同红军长征的胜利、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显然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陕北扎了根、安了家,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的长征才有了最后的归宿和目的地。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举行胜利会师庆祝大会,从而结束了震惊世界的伟大长征。

六、一次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进程。这个问题不必罗列更多事实,只要举其大端也就可以了。这就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经历了长征的一代人领导人民推翻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经历了长征的一代人领导人民建立的;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经历了长征的一代人领导人民改变的;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又是经历了长征的一代人领导人民开创的。无论在哪个意义上,长征都是一次改变和决定中国命运的远征。正如《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说:“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所以我要说: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但要纪念长征,而且要感悟长征,感谢长征。只有学会感悟,懂得感谢,才能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战胜新世纪的一切困难和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进击,不懈奋斗!